2009 年度艾樂思修士書信
肯雅來信
在全世界各地,社會和人的行為,都在迅速變化。儘管在發展方面,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正在倍增,但是,不穩定也在增加,而對未來的憂慮越來越明顯。 [1]為使科技和經濟進步與人道相輔相成,所以必須尋找更深入的存在意義。面對著很多人都感覺到的消沉和無助,有一個問題隨之出現:我們從什麼泉源汲取生命? 在基督前的多個世紀,依撒意亞先知指出一個泉源,他寫道:「仰望上主的,必獲得新力量,必能振翼高飛有如兀鷹,疾馳而不困乏,奔走而不疲倦」。 [2] 現在比以前有更多人找不到這泉源。甚至上主的名字也充滿誤解,或者完全被忘掉。難道信仰的消失和對生命失去熱誠之間是有關連的嗎? 我們如何在我們身上清理那泉源?當然是透過注意上主的臨在。我們可以從那裡汲取希望和喜樂。 然後,泉源再一次開始流動,而我們的生命也變得富有意義。我們能夠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領受生命作為禮物,並由我們交付那些委託給我們的人。 縱使我們的信德很小,卻出現逆轉,我們的生活不再以自己為焦點。藉著向上主打開我們的心扉,我們為其他許多人預備上主來臨的道路。 為我們的生命負責任是的,上主親臨每一個人身上,不管他們是不是信徒。從一開始,聖經以優美和詩意般的手法描寫上主把祂生命的氣息賜給每個人。 [3] 藉著在世的生命,耶穌向每個人揭示上主無限的愛。藉著交付自己至死,他把上主的「是」銘刻在我們人類狀況的最深處。 [4] 自從基督復活以後,我們不可能再對世界或對自己感到絕望。 從那時起,上主的氣息,即聖神(聖靈)已被永遠賜予我們。 [5] 藉著居住在我們心裡的聖神(聖靈),上主對我們整個人說「是」。依撒意亞先知(以賽亞先知)的話我們百聽不厭:「上主喜愛你,你的地域將要婚嫁。」 [6] 所以,讓我們贊成我們是什麼或不是什麼;讓我們甚至為自己沒有選擇卻塑造了我們的一切承擔責任。 [7] 讓我們敢於富有創意,甚至用不完美的東西來開始。而且我們將找到自由。即使感到肩負重擔,我們亦會領受自己的生命作為恩賜,而每天都是上主的今天。 [8] 被帶領超越我們自己如果上主在我們內,祂也走在我們前面。 [9] 祂就以當下活着的我們来接受我們,但也吸引我們超越自己。有時候,祂來動搖我們的生活,推翻我們的計劃。 [10] 耶穌的生命引領我們進入這個觀點。 耶穌讓聖神帶領祂。祂不斷提到上主、祂的父不可見的臨在。那是祂的自由的基礎,使祂為愛而交付自己的生命。在耶穌內,與上主的關係和自由二者,都不是彼此排斥的,而是互相強化。 [11] 我們眾人內心都渴望一位絕對者,並以整個人,包括身、心、靈,來渴望。在每個人,從嬰孩到老人身上,都點燃著對愛的渴求。即使最美好的親密關係都不能完全滿足這個渴望。 我們常常覺得這些渴望是欠缺或空虛。這些渴望可能有時導致我們失去焦點。但它們不是異象,而是我們整個人的一部份。它們是恩賜,包含上主的召叫,要我們開放自己。 所以,每個人被邀反問自己:我現在要採取什麼步驟前進?這不一定是涉及「做得更多」。我們是蒙召愛得更多。愛既然要求我們整個人表達自己,所以要我們決定尋找關心近人的方法,不再久等。 縱使我們的力量微薄,我們仍必須做彼此幫助,以加深我們的信仰有太多年輕人在他們的內在旅程上感到孤單。兩個或三個人經已可以互相幫助,分享和一起祈禱,即使與那些肯定自己接近懷疑多於信仰的人。 [12] 當這樣的分享融入地方教會,便得以大大地增強。 [13] 要是堂區和青年小組首先是衷心仁慈和信任的地方,是殷勤款待的地方,我們在這裡關注最弱小的人! 超越我們社會的隔閡如果我們參與建立一個更團結的人類大家庭,難道這不是「由下」看世界的其中一項迫切任務嗎? [15] 那種看事物的方式需要非常簡樸的生活。 溝通正在變得越來越容易,但同時社會仍是分隔著。彼此漠不關心的風險繼續增加。讓我們超越社會上的種種隔閡吧!讓我們前去受苦的人那裡吧!讓我們探望那些被忽視和被虐待的人吧!讓我們思念那些既近在咫尺又是那麼遙遠的移民吧! [16] 在痛苦加劇的地方,一些實際的計劃都在增加,因為從這些計劃看到很多希望的標記。 為抵抗不義和衝突的威脅,也為鼓勵分享物質財物,就必須掌握技巧。堅持學業或專業訓練,也可以成為給予別人的一種服務。 如果有些令人憤慨的貧窮和不義現象是容易看到的,還有其他種類的貧窮是較為看不見的。孤寞便是其中一種。 [17] 偏見和誤解有時候是從一代傳給下一代,並能夠導致暴力行為。也有一些暴力看似是無害的,但事實上造成很大的創傷和侮辱。嘲弄便是其中一種。 [18] 不論我們在那裡,不管我們是否孤單一人或與其他人在一起,身處沮喪的處境,讓我們尋找一些可以做的事。這樣,我們將發現基督的親臨,甚至在那些我們沒有期望會找到祂的地方。祂從死者中復活,現在臨於人間。沿著憐憫的道路,祂走在我們前面。而且藉著聖神(聖靈),祂更新大地的面貌。 [1] 在很多國家,儘管世界經濟不斷增長,對發展又充滿希望,但是,貧民窟卻變得越來越大而不是越來越小,而且,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受到失業的無情打擊。 在非洲,人們原本慣於生活在萬事漸趨成熟的意識,而且在傳統生活中卓有成效,可是科技上的迅速進展卻威脅著並抑止這種意識。此外,家庭和族群成員之間的的團結越來越變得薄弱。人們如何把這價值觀賦予新生命?這價值觀又如何延伸,超越家庭和種族的範圍?那樣將有助限制為數極多的年輕人因受到具更高生活水平的國家所吸引而離鄉別井,因為他們大多不能斟酌這決定會帶來的後果。 [2] 依(賽) 40:31。 當講了這些話之後,疲倦已經是現實。「但是我說:我白白勤勞了,我枉費了氣力而毫無益處。」(依 [賽] 49:4)。並且再說:「少年人能疲倦睏乏,青年人能失足跌倒」(依 [賽] 40:30)。 但先知重振希望:「上主是永生的天主,他賜給疲倦者力量,賜給無力者勇氣」(依 [賽] 40:28-29)。 [3] 實在有許多障礙冒窒息生命的風險:不同形式的不公義、在我們四周和在我們內的暴力、競爭的風氣、自己的錯誤、對與己不同的一切產生恐懼感或變得封閉、缺乏自尊……。 [4] 在廣大的非洲地區,例如在馬塞族(Masai)基督徒當中,基督被視為長兄。 那符合初期基督徒的表達: 基督是「在眾多弟兄姐妹中作長子」 (羅8:29)。藉著死亡和復活,耶穌超越家庭之間和種族之間的團結(參閱哥 [西] 1:18-20)。 [5] 按照聖經的語言,「氣息」和「神」是同一個字。先知宣佈,通過聖神(靈),上主住在人之內(則 [結] 36:26 – 27)。 藉著基督的來臨,藉著祂的死亡和復活,上主把聖神(靈)無限量地賞賜了(若 [約] 3:34)。 從此,上主的氣息不斷在人類之內運作,好使終有一天在基督內成為唯一的身體。 [6] 依 (賽) 62:1 - 4。 [7] 對當前現實承擔責任並不意味著被動地接受一切,或消極地屈服於發生的事。我們也許被引領抵抗不義的情況或譴責它。 [8] 羅哲弟兄(Brother Roger)其中一本最早期寫的書的標題是《生活上主的今天》(Living in God’s Today [1958])。羅哲弟兄深信信徒充份地臨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而不是緬懷過去或逃往未來的夢幻中。唯有在當前我們才可與主相遇,並把我們的生活植根於祂內。 [9] 非洲基督徒聖奧思定(St. Augustine)在第四世紀寫下這禱詞:「你比我最卓越的更卓越,比我最內在的更內在」(《懺悔錄》III,6,11)。 [10] 上主說:「你們的行徑不是我的行徑」(依 [賽] 55:8)。 童貞瑪利亞也同意放眼遠看,看到超越目前發生的事件之外,即使不能理解她兒子的死亡,卻仍然相信上主一直忠於對生命的諾言。 [11] 2008年10月在羅馬舉行的世界主教會議期間,馬林-布魯塞爾(Malines-Brussels)總教區達尼爾(Cardinal Danneels)樞機宣稱,「聖言的力量意味聽者回應的自由。 這正好是上主聖言固有的力量。 它不消滅聽者的自由,卻是它的基礎。」 [12] 耶穌說:「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 [太] 18:20)。 [13] 初期的基督徒「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在非洲,如同在拉丁美洲和某些亞洲國家,基督徒不但在堂區相聚,也在區域、村莊、教會小團體等層次上相聚。 他們一起祈禱並且互相支持。那裡有人性的溫情和個人的承諾,有助使教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共融之地。 [14] 在非洲,教會經常被視為上主的家庭,而上主是安慰人的母親。依撒意亞先知(以賽亞先知)早已寫道: 「上主說:如母親安慰她的孩子,我也如此安慰你」(依 [賽] 66:13)。參閱依(賽)49:13 - 15。如此這般看教會自然迫使我們力求使它合一。我們不能被動地聽任上主的大家庭仍舊分裂成許多不同的宗派。 [15]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原屬於享有特權的社會階層,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因參與抵抗運動而陷於危險的處境,然後被判監禁,甚至死亡。他於1943年寫道:「有一個具有無比價值的經驗存留下來,我們學會由下看世界歷史的巨大事件,從被排斥、被懷疑、被虐待、無勢力的、受壓迫的和遭鄙視的人,即從受苦的人的觀點去看。」 [16] 今天,人雖然可幸地已付出不少努力維持受威脅的文化不至被消滅,但是,確實無一文化是在真空中開發的。 在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的混合不僅不可避免,為我們的社會也是好處。 [17] 一句肯雅諺語提醒我們:「沒有人不可能成為孤兒的。」 [18] 羅哲弟兄在1954 年版的《泰澤規章》寫道:「嘲笑,實在是任何團體的毒素,是奸詐不軌的,因為人用它的外衣作掩蔽而散播無人敢正面說的所謂真心話;嘲笑是懦弱輕率的,因它使弟兄在眾人前人格受損。」
以Adobe Acrobat 格式下载如刊登在“泰泽书信”内的肯雅来信 下载挡案 (.pdf)订阅泰泽书信的印刷版本在此. |